【12.16】言语理解与表达训练1
1.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 “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革开放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远航,它有 _________的时刻,也时常充满惊涛骇浪。
A.细雨和风 B.风起云涌 C.风平浪静 D.大风大浪
2.贝多芬曾多次_________地对小卡尔进行批评劝诫,但他的仁慈和宽容没有唤回毫无人性的小卡尔。
A.殚精竭虑 B.好心好意 C.仁至义尽 D.苦口婆心
3.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辽金故地,满蒙风情,梦幻三江,构成了松原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四百里________,国家地质公园大布苏泥林 _________。康熙大帝荡舟放歌的三江口水天一色,___________。龙华宝刹的大雄宝殿亚洲称雄,孝庄祖陵陈列馆呼唤一代芳华,魂归故里。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水平如镜 巧夺天工 一泻千里
B.碧波荡漾 沃野千里 浩浩汤汤
C.烟波浩渺 鬼斧神工 泾渭分明
D.清澈见底 郁郁葱葱 奔流不息
4.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只有通过不断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才能解决,仅仅赞美自然的原初形态,一味讴歌、缅怀天人之间的原始统一,只能得到某种抽象、空泛的满足,而无法真正解决生态的问题。生态的危机因人而起,也只有通过人自己的合理活动来克服。单纯地由于人的作用导致生态困境而拒斥人的活动,无异于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小失大 B.因噎废食 C.等因奉此 D.因循守旧
5.多年前,中国有位著名的能源技术科学家曾多次为相关领导________地介绍了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知识,他所表述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有________之感。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郑重其事 振聋发聩
B.不遗余力 豁然开朗
C.深入浅出 茅塞顿开
D.语重心长 耳目一新
6.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成长性,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市场 至关重要。有些公司可能有几年时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如果所从事的行业空间有限,就注定了高增长只是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份额 过眼云烟
B.需求 无源之水
C.前景 空中楼阁
D.潜力 昙花一现
7.普雅花的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苦苦耗尽了100年的光阴。在这100年中,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上, ,用叶子采集来自太阳的点点光辉,用并不粗壮的根一点点地 大地的养料,等待100年后生命绽放时的惊天一刻。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餐露宿 吮吸
B.幕天席地 吸收
C.栉风沐雨 汲取
D.春去秋来 摄取
8.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破坏,毁掉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_______的丰富传统民俗:从宗族谱系到祭祀礼仪,从婚丧嫁娶到饮食服饰,从乡规民约到节庆民俗,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 应有尽有
B.折射 细大不捐
C.蕴含 不一而足
D.沉淀 叹为观止
9.捐赠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每一个人和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美国政府是通过税收的方式来______慈善的。倘若个人或企业收益的部分或全部捐赠给非营利机构,那么它的计税标准就会降低。不过,对于捐赠者来说,把钱捐给任何非营利机构都是一样的,这就让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之间形成了类似市场竞争的关系,这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慈善事业和文化产业也能________。
A.鼓励 优胜劣汰
B.提倡 互惠互利
C.推广 取长补短
D.刺激 百家争鸣
10.靠机制吸引人,而不是靠补贴吸引人,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思维惯性上的 ,靠补贴的工程式的吸引人才的最大弊端是已经先入为主地假定谁是人才了,因此,你不能补贴所有人,不能给人们提供 才能的社会氛围,梁文道在他所著的《常识》中写到,新加坡就很能够吸引人才了,但比起美国还是 。
A.鸿沟 激发 略逊一筹
B.差异 发挥 望尘莫及
C.差别 触发 稍逊一筹
D.区别 发挥 相去甚远
11.中国的专利申请平均每年以4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专利实施只占专利总量的20%~30%,与国外达80%的实施率相比,专利差距很大。在中国专利申报总量中只有15%来自于企业,而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80%来自于企业。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中国科技创新进步势头迅猛
B.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注重开发研究,更要加强推广和实施科技成果
C.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D.中国企业不像科研院所和高校那样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12.下列属于“判断”这一思维形式的语句是( )。
A.你是新来的吗
B.年轻人应当表现更积极性
C.啊!我们又赢了一场球
D.这事不可能是小王干的
13.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而裁员和降薪又造成低收人群体收入继续下降,需求更加疲软,生产过剩更加严重。
根据以上这段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过剩是由需求不足导致的
B.生产过剩是因为没有根据消费需求合理组织生产
C.扩大需求可以缓解生产过剩带来的压力
D.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是互为因果、反复加剧的过程
14.危机处理是指突如其来的一个事件爆发以后,政府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危机管理则更全面,不仅包含了针对危机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的处理方法,甚至包括了针对潜伏期的处理,就是当危机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政府应具有一种预警的能力,然后再具备危机处理应变的能力。
根据这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机管理包含危机处理
B.危机处理更关键
C.危机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
D.危机管理可以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15.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需要塑造新的认同,而非以旧瓶装新酒,倡导什么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新民族主义”,而应该超越民族主义本身。在当今以主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时,应该以爱国主义代替民族主义,为国家自豪,为未来鼓舞。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 )
A.国际体系中的民族国家越来越多
B.爱国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
C.主权国家将在国际社会中取代民族国家
D.国际体系应该向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16.民间草根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这一波中国文化热的巨大推动力量,它的出现和规模,完全超出了知识精英的预期,其力量也远不是学院知识分子可以相比的。其中虽然带些盲目的成分,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场”不再是学者一统天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新一波中国文化热主要源于民间
B.民间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C.民间草根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带有盲目性
D.知识精英需在借鉴草根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发展
17.出版媒介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它不断进行着人员的更替,不断的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出版媒介有衍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或再生的过程,出版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也在继承(遗传)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变异),从而使出版媒介的组织形式,出版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出版媒介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B.出版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创新
C.出版媒介具有生命体的特征
D.出版媒介组织形式、出版物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改革不会让所有人一夜之间都分到足够大的“蛋糕”,但凝聚社会共识的改革,必定将郑重回应人们对于“玻璃屋子”里切“蛋糕”的热切企盼。“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在努力把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乃至做美的同时,执起闪耀着公平正义光辉的改革“餐刀”,才能让每一个为发展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人们,面带笑容地端起自已应得的一份,真正品尝到劳动的甘美与生活的甜蜜。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改革必须凝聚社会共识才能进行
B.秉持公平正义才能使改革真正惠及民生
C.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分到足够大的“蛋糕”
D.既要把发展的“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匀
19.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它孕育万物的地位……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B.欲成事者必须严以律已
C.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D.解释的多余和尴尬
20.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变得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公共文明需要大家自觉维护
B.要打造文明城市,执法中就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
C.只有实施重罚政策,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途径
D.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不会自行建立
【原图解析】
1.【解析】C。本题考查选择成语填空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横线处的成语与后面的“惊涛骇浪”相对应,形容远航时两种不同的情形。选项中,只有“风平浪静”满足要求。“风平浪静”形容没有风浪,平静无事,符合语境。D项“大风大浪”与“惊涛骇浪”意思相近,与语境不合。A、B项明显错误。“细雨和风”主要形容天气,也比喻方式方法温和不粗暴;“风起云涌”是说狂风刮起,云层涌来,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两个成语都不能用来形容远航,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解析】 D。此题考查成语的语境搭配。D项“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的劝导,能最好得体现出贝多芬对小卡尔劝诫过程中的“仁慈和宽容”,最符合题意。“殚精竭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一般与事业相搭配;“好心好意”是指怀着善意,语气程度不够;“仁至义尽”指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的限度,与文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
3.【解析】C。“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巧夺天工”不能修饰“国家地质公园大布苏泥林”,排除A项。“沃野千里”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文段意在描述松原独具魅力的潜蚀地质地貌景象,“沃野千里”用在第二空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比较C、D两项,“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奔流不息”指水流奔腾而不停止。结合语境,“泾渭分明”是三江口水流的一大特征,用在此处贴切。本题答案为C项。
4.【解析】B。根据信息“单纯地由于人的作用导致生态困境而拒斥人的活动”可知最合适的成语为“因噎废食”,因此应该选B。C选项“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等因”和“奉此”都是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来结束所引来文,“奉此”用来引起下文。示例:我们对于上级的文件绝不能“等因奉此”一番就完事大吉。
5.【解析】C。本题考查成语语境的最佳选择。第一空中,作为专业人士的科学家在向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知识时,应是尽量使自己的介绍使对方容易理解。“语重心长”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与语境不符,排除D。“郑重其事”和“不遗余力”侧重于态度的认真和努力,“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侧重于有技巧,更符合句意。故选C。“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茅塞顿开”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故正确答案为C。
6.【解析】 D。此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先看第一个空,根据“是否具有成长性”可容易判断空格处应填“前景”或“潜力”,而不是“份额”、“需求”,所以排除AB,在CD中选择。再看第二个空,材料的意思是如果所从事的行业空间有限,那么高增长就只是暂时的事情,不能长久。“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符合文意,当选D;“空中楼阁”指空中所显现的阁楼,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题干中“有几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表明已经出现过,所以并不是虚构的,所以不选C。故正确答案为D。
7.【解析】 C。文段意在表明普雅花生命的坚韧,“春去秋来”只体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体现出普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从而也就不能突出它生命坚韧顽强的特点。它用并不粗壮的根从大地获得养料,用“吮吸”显然不妥,而“汲取养分”是一个常用搭配,体现出养分的珍贵,从而衬托出普雅花生长的不易。故本题答案选C。
8.【解析】 C。第一空,A项“体现”一词太单薄,没有表现力,首先排除;B项“折射”指反应,与“体现”差不多,也不能体现民俗的丰富内涵,排除。第二空,用“应有尽有”太夸张,词义过重;“细大不捐”指大的小的都不舍弃,与文意无关广不一而足”指不一一列举就足够了,形容很多,常用于举例后,照应“丰富”一词,切合文意;“叹为观止”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般须接“令人”“让人D(‘使人”,且此处强调的是传统民俗的“丰富”,而不是多么好。所以选C。
9.【解析】 A。根据文义,美国认为慈善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那么“鼓励”更合适,提倡后面搭配做一件事,不能说提倡慈善。根据提示性词语“市场竞争的关系”,填入“优胜劣汰”更合适。因此,本题选A选项。
10.【解析】 A。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应用。先看第三空,由文段表述可知,新加坡在吸引人才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美国相对更好,在程度上相差不会很大,“望尘莫及”和“相去甚远”均不符合语境,排除B、D;再看第二空,“触发”显然不能够与“才能”搭配使用,“激发”最为恰当,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A。
11.【解析】 B。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首句文字“差距很大”即表明中国专利的实施率低,又用中国专利申报只有15%来自企业佐证了专利实施率低,B项中“加强推广和实施科技成果”是提高实施率的方法。A项不是文段重点,C、D项文段未提及,只有B项体现文段观点,不仅要注重科技开发,更要推广、实施科技成果。故正确答案为B。
12.【解析】 D。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即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例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D项属于“判断”,A、B、C三项均不存在“是与否”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13.【解析】A。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材料体现了两重意思:一是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之间是互为因果、反复循环的过程;二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片面。B、C、D选项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14.【解析】 A。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由材料中“危机管理更全面,不仅……甚至……”可以看出危机管理包含危机处理,所以A项正确。B中“更关键”,C中“危机处理是核心”以及D项都是无中生有,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15.【解析】 B。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中首句是说,在“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中,需要塑造新的文化认同,超越民族主义本身。第二句中语意加深,进一步提出,要用爱国主义来代替民族主义,可见爱国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A与“在当今以主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时”不符,主权国家代替民族国家成为了基本单位,可见民族国家不会越来越多。选项C断章取义,主权国家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不代表可以取代民族国家。D选项与文章“而非以旧瓶装新酒,倡导什么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新民族主义’”相违背。
16.【解析】B。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由总结短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引出材料主旨“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进一步引申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力不容忽视”,B项正确。材料第一句是说民间草根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了这一波中国文化热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而这并不能说明新一波中国文化热主要源自民间,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虽然带有些盲目的成分,但……”可知,“盲目性”是转折词前面的内容,故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由材料“民间草根”、“它的出现和规模”、“其力量”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民间草根的重要性,并非知识精英,D项落脚点在知识精英,故不是材料主旨。因此正确答案为B。
17.【解析】C。据提问可知,本题考查文段隐含主旨。文段第一句话是说出版媒介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第二句话说其具有像生命一样出生、发展、死亡的过程,最后说出版媒介同时也在创新。全段围绕出版媒介与生命体具有相同的特征来展开,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本题易误选D,但D项只是涉及一部分内容。本题属于文意推断,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理解文段的选项统统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8.【解析】 B。解析: 文段中以“才能”做关联词引导的句子是主旨句,即“执起闪耀着公平正义光辉的改革‘餐刀’,才能……真正品尝到劳动的甘美与生活的甜蜜”,因为强调的是“品尝到劳动的甘美与生活的甜蜜”,因此,只有秉持公平正义,才能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民生,所以B项比D项表述更加准确,应选B。
19.【解析】C。根据提问“道理”一词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材料以山、海、地的不解释(不张扬),说明低调并不会影响自身内在的价值,而“解释”却苍白无力。即材料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述和拟人来引出做人的道理。故正确答案为C。A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形容真正有内涵的人不会到处张扬表现自己,而没有什么知识的人却极喜欢表现自己,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的“严以律己”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D项是干扰项,只从字面意思对材料进行理解,没有作进一步的引申,不是暗含的道理。
20.【解析】B。文段用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引出“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的观点,然后用新加坡的实例来印证这个观点。A项,文段强调的是 “执法之帚”的作用,没有提及自觉维护;C项,“高压手段”并不等同于“重罚”,并且只有重罚才能实现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对原文的复述,不是意图判断题的答案。文段所列举的新加坡的公共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和“在墙上涂鸦”都是微小的错误,由此可引申为B项所述,即在执法中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正确答案为B。
- 上一篇: 【12.16】言语理解与表达训练2
- 下一篇: 【12.19】判断推理